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反向拨回20年,“自动驾驶”这一概念恐怕会被多数人视为幻想乃至于妄想。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强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使得自动驾驶落地变得更有底气,旁观者的态度也由批判转为了期待,这种变化充分说明自动驾驶的预期前景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其中,「研发速度」和「自动驾驶量产化」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目前的主旋律。在这样的主旋律中,大家在自动驾驶这一新赛道上与时间赛跑,不断遇到新问题、不断试错,又不断找到新思路。除此之外,智能汽车产品的智能水平不断提升,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座舱,再到汽车域控制器,芯片成为关键胜负手和根本驱动力。在此背景下,车载智能芯片自然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新宠。
既然明确了智能芯片的定位和价值,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研发与应用。对此,大众集团与地平线机器人显然产生了足够的共鸣。去年4月,大众集团发布了CARIAD的「中国战略」,并为其成立中国子公司。随后在10月,CARIAD宣布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大众计划为本次合作投资约24亿欧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大众进入中国40年以来最大的一笔投资。
此事一经发布,无数人都在感慨地平线机器人迎来了“春天”。实际上,也有更多人通过此事对地平线这家「Tier2」有了新的认知,并对此次合作背后双方的战略布局与优势互补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次合作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余凯曾表示,“双赢”指的是地平线通过大众打入了国际车企,与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之一锁定了商务关系;而大众则有了地平线的赋能,在智能化的软件、算法和芯片等方面立刻获得了自有研发和供应的能力。
实际上,对于双方的合作,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与地平线机器人创始人余凯早已有所共识:大众的智能转型,必须快、准、狠。要知道,大众ID系列推出后,其电动属性、科技感与营销模式马上就成为了多家车企的重点研究案例。根据ID的产品定位,其用户画像对于智能功能验的要求也非常高。要想在中国抓住这些用户,并在国内诸多智能汽车品牌中抢得份额的话,速度、高度本土化,以及过硬的技术方案缺一不可。
目前中国和美国是绝对的自动驾驶顶流,中国市场的用户对这项技术的关注度与接纳度也更高。普华永道去年10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购买者非常渴望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超过85%)。不过,由欧洲主导研发的车企们,似乎没有及时跟上这场技术革新。即便是拥有深厚汽车技术底蕴和强有力供应链的德国,在智能化层面也在感慨中国的飞速更新。
“大众肯定不会坐等其成或是袖手旁观,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生态系统当中”。贝瑞德说,“地平线就是大众最佳的选择,它将协助增强我们在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实力”。CARIAD希望能与地平线开发高度优化的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单颗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而这也正是地平线目前的研发方向。地平线CTO黄畅也透露,在地平线的下一代方案里,系统将可以节省掉周边的芯片,更加简洁、高效,性价比也更突出。对于大众来说,这种「软硬结合」的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创新,为集团提供可扩展的、高性价比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在芯片产品层面,自征程5于2021年初在台积电顺利流片后,地平线拥有了更足的底气,能和英伟达Orin认真掰手腕。但这还只是起点,其下一代芯片不仅在算力和系统完备性有显著提升,据地平线透露,征程6将是系列形式,以有多颗芯片实现不同价位车型需求的全面覆盖。
如此看来,地平线就是一支妥妥的超级潜力股。虽然拥有极高的芯片研发技术水平,但地平线机器人其实并没有把自己单纯的定义在“芯片企业”的框架内。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推进,汽车供应链加速从垂直链条状向智能网络状转变,车企与底层的芯片以及其他技术供应商的越来越多的直接沟通与合作。这种超越普通供应关系、深度合作的模式也已成为产业趋势,并获得了认可。
新的模式,新的场景,新的需求,新的机遇。智能驾驶产业当前所面临的这个“四新”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似一场开放式的大考,也如在黑暗中摸索近在咫尺的火种,想要达成目标,还是要先立足于过程。而地平线机器人与大众的此次双向奔赴,或许可以为产业提供更多的思路借鉴。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亚讯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编辑:亚讯编辑部
关键词:地平线,驾驶,大众,芯片,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