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5闭门理事会上,超快/极快补能生态再次成为核心议题之一。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向东在会议发言中指出,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但随着市场渗透率逼近50%,“补能焦虑”问题逐渐凸显,“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超快、极快充技术正成为破局关键。
增速放缓与资源投入矛盾突出 行业面临三大挑战
黄向东在发言中总结了过去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指出当前面临的三大矛盾:增速放缓与资源投入的矛盾、消费需求与技术价值的矛盾、短期竞争与长期生态的矛盾。
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同比下降6.33%,而自动驾驶、超快充电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增长年均都在20%以上。与此同时,价格战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空间不足5%,部分企业甚至通过降低电池安全标准换取市场份额,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
“当价格战透支未来、消费端不愿为技术买单时,我们该如何破局?”黄向东抛出了这一行业亟需回答的问题。
超快/极快充技术将迎来爆发增长用户体验与生态价值突显
黄向东认为,超充补能和自动驾驶将是未来六年新能源汽车的两大核心能力。其中,超快/极快充电补能体系(即XFC技术)能够实现10分钟内完成80%SOC充电,带给用户“像加油一样的充电体验”,是彻底消除里程焦虑,重构用户体验、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推动因素。
推广XFC的战略价值至少有三:超快/极快充补能体系将彻底消除里程焦虑,带动用户体验升级,使电动汽车的适用性超越燃油车。另外,超快/极快充的普及需要电网调度、储能系统、充电网络、车端电池管理系统等的深度协同,由此推动新型能源互联网的升级建设,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最后,超充网络的普及可减少公共充电桩建设总量,节约大量土地和其它资源,使社会效益倍增。
目前,超快充行业正呈现技术竞速态势:比亚迪发布10C峰值超充技术,小鹏、传祺等加速超快充车型落地,华为等巨头入局推动生态升级。主机厂方面,头部车企已集体押注赛道:比亚迪发布量产超快充技术,小鹏、传祺等主力车型标配,华为入局加速生态整合。标志性事件如比亚迪技术发布,预示今年将开启"全民超快充"时代,基础设施与车型供给的双重爆发,用户对超快充技术的价值认知将会被进一步强化。
政策建议:供给侧、消费侧、生态侧三管齐下
然而,超快/极快技术高额的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相关调查显示,仅四成用户愿意为超充功能付费,智驾功能的付费意愿更是从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28%。如何解决这种“外部性经济价值”问题,黄向东提出了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1. 供给侧:以政策杠杆为企业提供支持
(1)出台专项研发扶持政策:例如对达到我国技术路线图各阶段技术经济指标要求的头三名快充型电池生产企业,给予研发成本10%~30%的补贴;将快充型电池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优先保障关键材料配额。
(2)设立超充认证准入机制:出台超快充官方定义、标准、认证方式和权威认证机构,以遏制某些厂商声称的超充电池或车型其实际充电能力、指标参数“滥竽充数”的现象;对80%SOC充电时间在15分钟以内的超充车型,缩短公告认证流程(审批周期压缩至45天);设立“超充车型推广目录”,对目录内车型免征消费税。
2. 消费侧:通过差异化补贴引导技术溢价
(1)超充服务费补贴:对使用480kW以上超充桩的用户,给予0.2元/kwh的充电补贴;推行“超充里程积分”制度,用户积累的积分可抵扣高速通行费。
(2)金融工具创新:将超充站投资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底层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3. 生态侧:强制布局超充设施
为提高超充桩占比,要求超充桩按车/枪比=130布局,并强制统一执行“国标2015+”的相关通信协议,消除“孤岛”;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强制按≥30%比例建设超充桩,并纳入服务区评级考核。
黄向东在发言中强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规模扩张期迈向高质量发展期,超快充电与自动驾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对能源、交通和城市治理的全局性重塑。
“构建‘用户愿买单、企业敢投入、社会广受益’的良性生态,是中国汽车产业下一黄金十年的基石。”黄向东呼吁行业与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推动超快/极快充电技术的普及,为全球脱碳目标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亚讯车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包括图片版权等问题)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编辑:亚讯编辑部
关键词:技术,充电,生态,用户,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