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之路,走得艰难,走得苦涩,也走得勇敢。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先锋企业,正是勇者。他们冲破了“常规”,毁灭了
“神话”,击碎了“预言”。他们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没有畏惧和后退;他们不被暂时的利益所诱惑,坚持自主原则,不放弃自主品牌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他们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凭借着为国争光的理想、对企业负责的精神,开拓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尽管这条路不平坦、不成熟,但却代表着中国汽车的希望。它吹散了悲观失望的云雾,透出了早晨的阳光。
“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已经定型,6+3俱乐部基本控制了全球汽车的资源,中国汽车企业几乎没有独立发展空间了。”这是“常规”之一。可是,还没等我们认真地对此加以论证,所谓的6+3俱乐部就呈现出分崩离析之态。韩国现代与戴-克分手后,发展速度不但没有放缓,反而呈现出快速健康之势。经营困难的菲亚特与通用分手,一方面说明不管加入哪一家跨国汽车集团,都没有免费的午餐;另一方面也说明,天靠不住,地靠不住,大集团也靠不住,自强自立最能靠得住。加入6+3俱乐部能发展,但会是什么样的发展呢?是暂时的还是长远的?是以我为主的还是为辅的?显然都是后者。所以,它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那些自主创新的先锋企业,就是不迷信这个“常规”,靠开放创新的理念、超常规的做法,打拼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一汽奥威解放卡车、奇瑞轿车、吉利轿车、哈飞轿车、中华轿车、宇通客车、航盛电子、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等等,他们都没有跨国汽车集团的靠山,都没有依赖于别人,但是他们在竞争中趟出了自己的路子。
“汽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基本掌控了技术,自主创新成功的概率几乎没有,引进、消化、吸收安全可靠。”这是“常规”之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困难,但也打下了一些基础。世界汽车技术占有现状虽然对我们不利,但并不是没有空间。技术用市场换不来,但市场却可以培育和发展技术。中国有着全世界最活跃、最具成长性的汽车大市场,能给我们带来增长的机会,也能给我们带来自主创新的土壤。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线,眼前的风险是小一些,但长远的风险却很大。事实不正是如此吗?那些合资公司有自主创新能力吗?他们的产品不但来源于国外,甚至连进行小修小改的自主权都没有,还何谈自主创新?还是那些自主创新的先锋,把握住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破题的角度在哪里、抓住机会的路径在哪里,解决了技术从哪里获得、人才怎么培养、创新如何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开发一款轿车需要巨大投资,没有相当大的规模,难以支撑自主开发。”这是“常规”之三。规模经营是汽车产业的最大特点,也是汽车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此,无庸置疑。可世间的事儿既有“常规”也有“例外”。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之路就是一个“例外”。它不可能与美国一样,也不会完全像日本、韩国那样,更不可能重蹈巴西的失败之路。“例外”不等于脱离了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不是完全的离经叛道,而是理性的创造。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能创造出模式,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所谓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常规”,是从哪儿归纳出来的?是从以上那些汽车强国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过程中归纳出来的。因此,“常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创造出来的。外国人能创造出“常规”,我们难道就不能吗?我们的那些自主创新的先锋已经开始这样做了。新的“常规”一定会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