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上班族车与房的选择中我确定先买车。一是我的经济实力与房款的要求相差甚远;二是本人的消费理念趋于保守,不愿因长期按揭负债而形成沉重的精神压力;三是我对用50万元以上的巨大财力购得的商品房产权的安全性抱有疑虑,公民私有的房屋所有权及其土地使用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吗?
然而买车的情况则大不相同。10万元左右的车款与离谱的房价相比显得轻松许多,把余生放到四个轮子上无疑将提高生存的效率和质量,最后只要足额付款车就完全是我的了,于是我迈开了自己进入汽车社会的脚步。
耳闻目赌与文化把握
以前我也曾研究过市场营销,但当真正的购买行为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身边的消费现象和口碑相传是最先产生深刻影响的因素。同事中新出现的几辆别克·凯越首先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近距离的观察、车内的体验和让人信任的推介,使它那相当悦目气派的外观、宽敞的乘坐空间和美国通用的品牌几乎让我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亲友中也有多种赞誉传来,或言:“它是同类经济型轿车中性价比最好的。”而买现车要加价七八千元的情况似乎更证实其俏。
但另一种意见认为,凯越并非纯正的美国车血统,是韩国大宇的发动机,韩国车的元素较多,质量如何还有待检验。到市场上一看,确实要排四五个月以后才能买到,要现车拿80张百圆钞票来,我认为这个没道理,于是颇为不快。
又有汽车爱好者向我推荐,说宝来一款车属A级(普通经济型轿车)中顶端产品,上市两年来已销了10万辆,在普通轿车降价大潮的冲击下,价位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内外兼有B级车(中级轿车)的风范。另外,还有爱丽舍、波罗也属于我所确定的十几万左右档次的公认不错车型。
开始我一眼看中了同事新买的爱丽舍,首先也是其车型令我满意,后听夸赞说它的乘坐悬挂系统是比较好的,很舒服,车体也结实,出租车司机开得比较多,都认为没什么毛病,要说不好,可能是空调效率慢些。话中也透出车主爱车之切。但又有人议论指出,爱丽舍不过是富康加了个后备箱,叠加双人标志也显“傻”,我的良好感觉就打折扣了。特别是看了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0月15日发表的《重庆38名车主质疑富康车质量》的报道后,我不禁也提高了警觉。
对波罗我也有印象,来自一次搭乘同事新车的体验,坐在里面感觉颇佳,内饰时尚,视野开阔,只是后来同意了它是女士车的看法,更有贬之为“二奶”车的。后来,单位又出现了“海南马自达”,大街上日本车的倩影也不断闪亮而过,但总伴随着“加价”、“皮薄”、“发飘”等非议。
对德国车、美国车、法国车、日本车这四大派系,我已不自觉地对其进行了文化把握。德国车的严谨、结实、可靠很合我意,法国车也有独特的美感和值得信赖的质量,美国车的华贵是我所不太了解的,而花十几万买辆日本车确实让我感到不太踏实,以个人多年的认识,在遗留化武、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等问题上咄咄逼人的刺激,使我想把经济、产品情况与政治问题分开都不行,况且日本车在中国也总有问题消息入耳。
凯越一直是亲友们推荐的车,但我总是固执地认为虽然它挂着美国通用的牌子、外观也极有面子,但其内外的韩国元素颇重,也有对它质量的微辞。我一直认为韩国车在世界上属于三流,始终搞不懂的是为什么北京最终选择了一家韩国企业合资生产轿车。再说,虽然国人最好面子,但总不能主要为有一副“好皮囊”就不加考虑地花十几万买回家去使唤十来年吧。
依愚见,买一种车实则是在买一种文化,确认一种精神和人格的归属。如我辈生性较真、鲁钝,似与德国车风有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