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问题需要正视
去年5月,大众宣布重新调整集团在中国的业务结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作为统一管理中国业务的一级组织机构取代原亚太区,直接向大众汽车集团全球董事会负责,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责,行使地区总部职能。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组建了全新的领导机构———执行管理委员会,原大众汽车集团亚太总裁雷思能博士出任中国区总裁一职,全面领导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所有业务,直接向大众汽车集团董事副总裁、中国事务总负责人魏智博博士汇报。今年3月,大众集团又任命苏伟铭和许健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郭谦为生产优化技术部总监,苏伟铭和许健同时成为扩大执行管理委员会成员。
大众组建中国区的目的,就在于将中国市场决策层搬到中国,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但业界人士却普遍认为,大众中国的决策明显偏慢,跟不上中国车市和竞争对手的节奏。许多人认为,2004年6月17日南北大众的联合降价应该更早一些,才会有力度!
“大众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产品,而在体制!”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决策的缓慢和失误,主要责任应该由大众中国的决策层来承担。进入中国市场最早,积累的经验最多,但大众在应对中国市场的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时,反而不如通用、本田、丰田这些后来者得心应手。日前,大众中国新挖来的副总裁,似乎又不被外界看好,用人的失误将造成一系列战略上的失误。上海大众方面,销售老总的频繁更换,无疑也对销售业绩造成了冲击。
大众在中国明显存在着高层领导与中低层脱节、反应机制缓慢的问题。一个例子就是高尔推出时,高层主观地认为“低价就能赢得市场”,没有把市场定位搞清楚。另外,途安、开迪、高尔夫都是成熟市场下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对于中国多数是第一次购车的消费者来说,就显得有些“理念超前、市场滞后”。
另外,居高不下的成本使价格缺乏竞争力,规模优势未能转化为成本优势,这一点大众已经吃到了苦头。在去年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争夺销量第一的宝座时,上海大众内部人士叫苦说,论降价,上海大众根本降不过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单车利润已经很薄,而上海通用每辆车则还有几万元的赢利空间。一位非常熟悉南北两个大众的资深记者指出,目前一汽-大众主要靠奥迪和捷达赚钱,上海大众主要靠帕萨特和桑塔纳赚钱,两家企业其他的众多车型利润非常薄,许多甚至快到“赔本赚吆喝”的地步了。根据上海大众提供的数字,2003年上海大众平均单车利润为18538元,这一数字在国内总利润前4名的主流生产厂家中,排在第四位。其他3家单车利润靠前的汽车厂家的平均单车利润分别为39671元、34253元和20669元。
第三,南北大众的整合始终不见成效。南北大众在产品资源、采购、销售网络方面未能形成合力,给大众汽车的品牌塑造、成本控制造成了阻碍,要想真正整合南北大众,大众中国依然任重道远。
第四,营销水平需要提高。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秉承德国大众传统,以产品为导向,过去对市场和宣传忽略太多,近些年才有所改善。与上海通用在营销上的长袖善舞,丰田、本田的精明相比,大众确实显得落后了一些。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是,大众的豪华车辉腾、途锐和低档车桑塔纳、高尔都是用“VW”的LOGO,这显然会拖累辉腾、途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档形象。这说明大众在品牌塑造方面,不适合中国人“爱面子”的文化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