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ister TagPrefix="UCP" TagName="pagefooter" Src="../../groupware/pagination/pagefooter.ascx" %> <%@ Register TagPrefix="TGP" TagName="page_left" Src="page_left.ascx" %> <%@ Page language="c#" Codebehind="../../club/tg/ctg_list.aspx.cs" AutoEventWireup="false" Inherits="szcars.club.tg.ctg_list" %>
也许华尔街的分析师们或是外围的股东会以某一年盈余的多少来判断一家公司的价值,但如果我们从更长远的视角去观察,或许就不会陷入账面数字的迷惑。历史一次次提醒我们,要怀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那些大企业暂时的困境与成长的烦恼,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有的时候,退步正是为了向前。
丰田最近刚刚公布的2004年财政年度的报表中,虽然销售量的增长依旧保持了10%的强劲势头,但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显然并未像上个财年那样大幅度同步跃进。在营业利润项目上,与2002年2402亿日元和2003年3952亿日元的增长数字相比,2004年的53亿日元显得极为刺眼。而与此同时,日产公司则在稳健上升,并公布了将会在未来三年内令投资回报率上升至20%的“价值提升”计划。
消息一出,华尔街看熊丰田的人立即找到了降低其评级的理由,加上在美国刚刚发生的大量皮卡召回事件阴云,似乎丰田也已迅速滑过成长的峰顶,正步戴-克、大众、福特和通用的后尘,不可避免地走向宿命的轮回。
然而是什么使丰田退步了,这是否证明整个汽车业都在走向低谷?而这一种增速的放缓是否已超出丰田的掌控能力,又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未来一年的业绩呢?结合国际汽车业的最新动态解读近几年丰田的年报,或许可以使我们穿透数字的表象,看清一些问题。
丰田生产方式不再是神话
当汽车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德国人不再能不断发明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动机;而整个世界的产能供大于求,规模不再产生效益时,美国人也无法想出自动化流水线之后还有什么能使生产效率提高数倍;靠资本运作和并购的规模大跃进也以得少失多渐渐退潮之后,善于埋头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的日本企业在龟兔赛跑中渐渐领先,直至在获利能力上把那些以技术为生命的老牌欧美企业一个个甩在了身后。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丰田发明的精益生产方式(TPS)对于制造业而言,几乎有着与福特当年发明流水线生产方式同样的划时代意义。
但是正如福特的生产方式为全世界所用之后,福特并不能将这种先发优势永久地保持下去一样,近20年来,丰田已经把它最宝贵的财富分享给全世界了。据丰田称,有位曾在丰田工作过的人,离职后凭着对TPS半瓶子醋的理解,在世界各地讲课、指导,每年可以赚到上百万美元。全球几乎所有的制造业厂家都在学习丰田的生产方式,虽然他们仍不及丰田那样炉火纯青,但之间的距离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去年全球汽车业的不景气来临之后,所有的厂家都已深刻意识到控制成本的重要性。
而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在海外建厂与雇用外国人,丰田的管理模式正被迫融入欧美文化之中。在过去10年间,公司海外生产设施增加了一倍,达到51处,这渐渐改变着丰田根植于日本狭小国土的节约与几近苛刻的质量追求观念。在美国一些地方,丰田的工厂甚至不如其他企业在执行丰田生产方式上更成功;在中国,上海通用也一直比丰田的合资厂做得更像丰田。
降成本失效
历史总是奇妙地重复,上个世纪80年代丰田用省油廉价配置和造型花俏的车型进入美国市场,把固守追求转售价值产品理念的大众推进了死胡同;而今,当丰田在美国市场正取得销量与利润同步增长,最希望稳定的时候,更擅高效率廉价制造的韩国现代沿原路袭来,再一次拖住了丰田提升品牌形象的脚步。
来自本国的几家企业也一直在给丰田巨大的压力,本田本是以小为美滚动发展,但迫于美元走弱日元走强的汇率风险,近年也追逐着丰田在美国扩产,这些产能一旦形成,就逼着本田不得不用降价等手段拼命抢夺市场份额,从而把丰田也拉入价格战之中。根据CNW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本田雅阁与丰田佳美的持久战中,丰田Camry的高销量是由其高于本田雅格两倍的促销折扣所支撑的。
而兼具雷诺欧洲技术血统和日本人精益制造精神的日产近年已经复苏,并且增长势头强劲,利润率已超过丰田。马自达也在福特集团的羽翼下恢复了生机,并在转子发动机等技术上取得了领先优势。